探索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书写职业教育育人新篇(第二期)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始终秉持“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将考试评价改革作为撬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支点。学校不断探索突破“一纸试卷定优劣”的传统评价窠臼,更通过“过程性考核+多元评价+增值评价+能力导向”的模式创新,实现对标行业标准、强化过程管控、促进教学相长三大质量监控目标,切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精准指导周密部署 实践育人再迈新阶
——医学健康系扎实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及“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理念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着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具备高端人才的挑战。其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是关键一环。医学健康系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实操性评价模式,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有益探索。
长期以来,部分医学类专业的考核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在实际岗位中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还未能达到行业“零容错”的要求。
借学院升本契机,医学健康系实训基地完成升级改造,为评价体系改革奠定了硬件基础。系部组建了由党政引领、教研室主任、三甲医院护士长、药企质检部主管构成的专项工作组,历经5轮校企研讨、3次流程推演,在教务处“以岗位核心技能为导向”的政策指导下,制定了《医学类专业实操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将过程性考核占比提升至60%,彻底重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评价体系,转向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医学健康系的实操性考核分别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一线等不同场景展开,从多维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一)《基础护理》:病房场景中的“细节较量”
在《基础护理》考核中,模拟病房场景,学生需完成从常规操作到突发情况处理等一系列任务。如学生面对的是模拟“术后患者”:从核对医嘱、消毒皮肤,到肌内注射的“两快一慢”手法(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再到皮内注射后“20分钟观察过敏反应”的流程把控,每一个动作都被纳入评分细则。“不仅要‘做对’,更要‘做好’。”监考的基础护理教学团队教师,考核中特别增设“突发情况处理”环节——当模拟患者出现“晕针”反应时,学生需在3分钟内完成“停药、平卧、保暖”的应急处置,不仅关注操作的正确性,还注重细节和应急处置能力,这与临床护士所需的核心素养紧密对接。

(二)《药物分析》:药企一线的“质量守护战”
在《药物分析》考核中,学生走进内蒙古白医制药有限公司药企一线,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完成药品质控相关操作,如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前,学生需在1小时内完成“片剂溶出度测定”全流程——从样品前处理的精密称量,到色谱柱的平衡调试,再到数据结果的偏差分析,每一步都对标《中国药典》最新标准。
“这不是‘模拟’,而是‘实战预演’。”企业导师全程参与评分,考核中故意设置“杂质峰干扰”的真实问题,既考核对标行业最新标准,又检验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内容:锚定行业“核心技能清单”
摒弃传统的面面俱到,紧扣行业岗位高频技能。如《基础护理》锁定“三注射(肌内、皮内、静脉)”“无菌技术”等8项临床必操技能;《药物分析》围绕“色谱分析”“溶出度测定”等6项药品质控核心技术,确保评价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所学技能直接服务于未来工作。
(二)评价主体:构建“校企协同”三维体系
构建“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同学互评”的多元评价机制,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评价更立体、客观,兼顾操作规范性、岗位适配度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三)结果运用:生成“能力雷达图”精准赋能
考核不再以“分数”定优劣,不为学生简单打分,而是为每位学生生成包含“操作熟练度、应急反应、职业素养”等维度的能力雷达图,精准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后续学习和提升提供明确方向,实现“以评促学”的增值性评价目标。
为巩固改革成果,医学健康系已启动多项长效机制,如建立实操考核资源库、实施质量追踪、开展季度检查等,确保评价体系能动态适应行业新技术和新需求。
此次实操考核改革,不仅让学生在“真场景”中练就“真功夫”,更推动教学模式从“教知识”向“育能力”转型。下一步,医学健康系计划扩大改革覆盖面,计划2026年实现护理、药学、康复、助产专业核心课程实操考核全覆盖,持续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让职教生命力在与行业需求的同频共振中持续迸发。